佛子如何过清明
《历书》云:“万物皆洁齐而清明,盖时当气清景明,万物皆显,因此得名。”
清明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,约源于周代。清明节祭扫怀古,慎终追远的传统,承自寒食节。
每逢清明,文人于是日多游春踏青,而农人则思虑春种事宜;而佛法既随顺世间,亦不共世间,佛子于是日多赴寺庙瞻览参拜,于他于己,播下菩提道种。
清明节与佛教之因缘,因孝行而紧密相连,面对亡故亲人,世人多于佛教寻求相应法门,在世之人寄托哀思的同时,也愿亡者获得最大利益。
《盂兰盆经》所载目犍连救母,即佛子孝行之轨范。
但即便如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,欲救其母,亦多违缘遮障,更何况吾辈凡夫。
所以当我们认识到单凭自力无法救度亡者的话,就要以斋僧等方式为亡者做功德回向,而通过火供护摩,依大威德金刚大神通力,为亡故者灭除罪障,免除苦痛则最为契机。
无论祭扫,抑或超度,都需要如理如法的发心、回向;对于亡者而言,不管此时流落到哪一道,亦会感得功德利益,乃至解脱成就。
沈阳皇寺
清明火供掠影
见者随喜
▲满都拉上师,不吝辛劳,慈悲躬行,庄严主法。对待善知识,我们不但要亲近,更当心怀感恩。
▲与会善信,发心至诚,恭敬三宝,如是功德,遍利冥阳。
▲谦卑的跪坐,使我们放下了平素的高慢,惟有佛法,才是真正的无分别智。
▲纸钱为古代冥器,用以表达后人对亡者的追思之意。烧纸亦有慈悲节用之意,曩者陪葬多以铜器乃至奴隶,铜器不易开采,用于墓葬,徒增损耗;奴隶为有情众生,岂能加害。烧纸风俗,自唐以降,日趋盛行,佛教对此择善而从,净意顺遂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名士维修中心,本文标题:《借酒消愁愁更愁下一句顺口溜》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